正仓院


决定用半小时来写作读后感,高中的时候觉得读后感好难写,遇到了不喜欢的书提不起劲,喜欢的书,又怕自己写不到点子上。能回忆起来的是读苏武传的义愤填膺,还有假面的告白,带给我的闷热和不自由的旋转舞步。

只是,距离这样认真写读后感的日子,也过了快十年。如果不是为了读书群,或者是平淡生活的记录,我久不曾写读后感了,把自己内心深处与书本共鸣的地方挖出来,又好玩,又危险。尤其在读社科文本时,必须带有一种学习和科研精神去钻研,上一次为什么书着魔而写下读后感,恐也有十年之久了。

今次也如此,买它只是为了装帧,和下不来台的所谓“对设计专业有帮助或吸引力”,想着日本人写的书总差不到哪儿去,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在书市带走了这本小书——《正仓院》。

正仓院是皇室的艺术品保管库,深受盛唐文化影响,虽然国内并不闻名,但在日本国内,一年一度的正仓院展览是民众非常期待的文化盛会。作者放弃了从简单的切入点讲述正仓院:例如历史发展:正仓院因何而来(圣武天皇捐物)…或者从宝物本身(绘画和技艺背后的含义),而是另辟蹊径:为什么这么多拥有复杂文化背景的宝物会保存在正仓院中,换个角度:古代历史里日本人是如何吸收和享受外来文化的。

书目前还只看了一半:了解到绀琉璃杯和丝绸之路的关联;通过树下美人图的覆背纸(用来垫的)上的文字信息和当时的中国、新罗、波斯和日本国内的史料来判断宝物来源;进口货和国产货的区别:原来鉴真严格意义上算偷渡,即使是万国来朝的盛唐,中日交流也没有想象中频繁和发达;又说到三彩、香木、染料和药材,娓娓道来,通过一些细节寻根溯源推断宝物的流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,不过确实感觉没什么太多珍藏hah,制造工艺和自然资源都比较差。

正仓院看完了,最后三章又重新梳理起正仓院的历史脉络,说起和新罗的往来、通过工艺判断是五代还是隋唐,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八个字:抽丝剥茧、见微知著,正仓院是一直不了解的,甚至看完都们没有形成多么具体的认知,但看书的时候那种对文字、形制的推断是很有趣的,即使有些推断都不一定是真的(经过后来的考证:日本的工艺粗糙并不是因为唐代工匠交流少,他们存在那样的粗糙工艺正是从唐处学习来的结果。)里边的一些小细节也很容易引起共鸣:

比如提到王勃的锦绣文章,是士人争相摘录的对象,又或者藤三娘的文字反而比天皇的还要刚硬有力,看完就像和这个学者聊了个很轻松的天,正儿八经的知识没有吸收多少,边角的地方全记着了。